Image
咨詢熱線:

0431-85542234

Image
當前位置:首頁>詳情內容

黑土有機碳與保護性耕作學科組在評估東北黑土區保護性耕作下玉米生產的碳足跡、能量收支及經濟效益方面取得進展


編輯:2025-06-27 15:57:41

保護性耕作在提升土壤有機碳儲量、改善土壤團聚結構及維持作物生產力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量化不同耕作方式下環境、能源和經濟效益相關的關鍵指標,可以為實施低碳、清潔和可持續的農田管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黑土糧倉先導專項長春示范區研究團隊,基于東北黑土區長期定位試驗基地(建于2012年)連續兩年監測的生長季土壤溫室氣體(GHG)排放通量生產過程中原料投入及產出數據,利用生命周期評價法(LCA)對不同耕作方式下常規耕作秸稈不還田(CT)、翻耕秸稈還田(MP)和免耕秸稈還田(NT的碳足跡(CF)、能量收支和凈生態系統經濟效益(NEEB)進行了評估。

研究結果表明,與常規耕作秸稈不還田相比,免耕秸稈還田能夠降低土壤N2O排放增加CH4吸收量,而翻耕秸稈還田顯著促進土壤CO2排放量;不同耕作方式下的玉米產量無顯著差異免耕秸稈還田下土壤溫室氣體排放和農業投入溫室氣體排放AIGHG)均為*低,故而減少了40%的碳足跡;通過分析能量收支和經濟效益發現,由于柴油消耗量較低,翻耕秸稈還田和免耕秸稈還田減少了8.4%-35.7%的能量投入6.7%-28.4%的資金投入,但不同耕作方式間能量產出和凈經濟效益的差異并不顯著。長遠來看,東北黑土區免耕秸稈還田在保證玉米產量的同時,可以*大限度地降低碳足跡和能源投入。研究結果豐富了長期實施保護性耕作在環境、能源和經濟方面的效應,有助于闡明農業系統在實現碳中和及節約能源方面的貢獻

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Agricultural Systems,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張旸(第一作者)和梁愛珍研究員(通訊作者)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A28080200)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agsy.2024.103872

1東北黑土區不同耕作方式下溫室氣體累積排放量及玉米產量

2 東北黑土區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生產的碳足跡、能量收支及經濟效益

 

聯系我們

聯系人:張曉平
聯系電話:0431-85542234? 85542357
Email:zhangxiaoping@neigae.ac.cn
地址:高新北區長東北高科技中心A區412室

? ? ? ?如果我們敢想,勇于接受新觀念,樂于同我們的土壤合作而不是濫用它,我們將會看到保護性農業是引導我們走向前所未見的高產農業的有效途徑。這不僅是為了戰爭時期,更是為了戰后的和平年代
?(Hugh?Hammond Bennett,?1943)
微信掃碼
Image

聯系我們

聯系人:張曉平
聯系電話:0431-85542234? 85542357
Email:zhangxiaoping@neigae.ac.cn
地址:高新北區長東北高科技中心A區412室
微信掃碼
Image
?2022 長春中科東地農業機械裝備有限公司 備案號:吉ICP備2022007635號?技術支持:龍采科技集團